陆绍珩(约1624年前后在世):生平不详。字湘客,松陵(苏州吴江)人,号称唐代隐逸诗人陆龟蒙(号天随子)之后。自序言:“每遇嘉言格论,丽词醒语,不问古今,随手辄记。卷从部分,趣缘旨合,用浇胸中块垒,一扫世态俗情,致取自娱,积而成帙”。
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。编撰有《醉古堂剑扫》。 全书分十二类:醒、情、峭、灵、素、景、韵、寄、绮、豪、法、倩。又名《小窗幽记》,存七卷,格言警句类小品文。《醉古堂剑扫》在明末天启4年(1624年)刊行。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是天启年间的四色套印本,根据了陆绍珩自序、凡例等情况可知这是初版本,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残本七卷( 全书十二卷) 。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部还藏有日本嘉永6年、明治41年的刻本3种。 陆绍珩的作品>>
王文辕与王阳明先生同时人。字司舆(《王文成公年谱》作“思舆”,黄绾《阳明先生行状》作“思裕”,又写作“司舆”。),与王阳明先生为莫逆之友。
在王阳明的思想形成过程中,王思舆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,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季本在自己的哲学著作《说理会遍》中,有文《阳明之学由王司舆发端》。
王思舆是个“隐居独善”,“级类庄、列”,“以道德重于时”的地方“贤民”。正德十二年,王阳明先生在赴江西前回绍兴省亲期间,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,与王思舆有过交流,走后“王思舆语季本曰:‘阳明此行,必立事功。’本曰:‘何以知之?’曰:‘吾触之不动矣。’”此时的王思舆,俨然成了个算命的道士,而这也许正是阳明喜欢与其进行交流的重要原因。在当时的绍兴一带,王思舆有很高的知名度,许多名人都纷纷投奔于他的门下,如阳明弟子人称“范圣人”的范栗斋,就是先入思舆之门,然后才入阳明之门的:“先生(栗斋)首师王司舆、许半圭两先生。两先生者,并以道德重于时者也。既又师阳明先生,所造益深。……里中人无老幼,皆以范圣人呼之。”王思舆死后,阳明才开始传授讲良知之学,当时有很多反对他的人。王阳明先生长叹说:“安得起王司舆於九原乎?” 王文辕的作品>>